• 建孔子学堂 览大美潍坊

    建孔子学堂 览大美潍坊——————2018孔子学堂系列活动精彩侧记   编者按 2017年“孔子学堂——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系列活动成功举办,2018年学校乘胜追击,结合潍坊特色,以“大美潍坊”为活动主题,推动孔子学堂建设持续深入,继续聚力打造潍院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本次活动由党委宣传部与校团委联合举办,提供专项经费万余元,全校共培育支持重点活动18项,包括示范类项目8项和特色展示类项目10项,直接参与师生5000余人次。各团总支围绕主题,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北海古郡,体现潍坊深厚历史积淀,在反映、传承儒家文化、齐文化的同时,突出学院、学科优势,青春国学热持续升温。用青春赞美古城2018年 12月13日,孔子学堂古音袅袅、水袖翩跹,音乐学院同学们精心准备多日的“闻韶知音———传唱潍坊经典诗歌音乐会”正在进行。音乐会以原创歌曲《竹枝词》拉开帷幕。后现代曲风,电吉他配架子鼓,不一样的《竹枝词》开场就成为焦点,主创之一元素音乐社的黄奕淇说,郑板桥是潍坊人心中敬重的潍县县令,他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有着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这首《竹枝词》里那句“潍州原是小苏州”最让大家自豪,所以创作新曲表达了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理解,也是向这位古代先贤的致敬!随后的节目也处处体现着同学们的国学“小心思”:古风歌曲《明月几时有》特别向观众们介绍,大词人苏轼的这首经典篇目就创作于他在密州(今诸城)任职之时;古典舞群舞《踏歌》重点是用水袖动作表达中国古典舞中“顿挫兼用,缓急相容”的文化浸染。最后的民乐合奏《不染》运用了笛子,中阮,琵琶,二胡,古筝等乐器。这首为青年人特别喜欢的歌曲,据说是歌手毛不易在潍坊小住得出的灵感,朴实的歌词与唱法深入人心,旋律抒情,节奏轻快,最为激动人心。  美术学院也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赞美古城潍坊。  2018年6月15日,“孔子学堂———美院学子共绘百米长卷活动”在学校体育场上热闹铺开,参与同学涵盖2016、2017级美院学子。三条20余米的长卷铺在操场中央显得格外醒目。长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完成,主题为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画卷上浮现,既充分体现潍坊本地风筝文化特色,又以风筝自喻,希望美院人都向更高更远的境界去探索。第二部分为山水画作,由美术学专业同学绘制,笔走龙蛇间祖国壮美山川映入眼帘!第三部分则是由大学生书画协会成员们用软笔书法完成,汉字文化博大精深、风流至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却依旧彰显魅力。“七色花”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全程为活动服务,为活动提供充分的后期保障,没有一丝松懈。6月骄阳下,1个多小时的接力创作,同学们用画笔描绘大美潍坊,寄托蓬勃梦想。  此外,体育学院在孔子学堂举办了以“博学善思,学以致用”的潍坊风筝传统文化讲座。从该院同学每年都参与裁判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国际风筝会”谈开去,说文化、聊民俗、扎制风筝,带同学们领略“风筝、银线”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变迁。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传承文化经典,彰显潍美底蕴”故事会也从大学生的青春视角,用故事演绎和知识竞答的方式,诉说最美鸢都的历史文化传承。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则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羲之书法院执行院长邹方臣来校做了一场关于“书法专业化初探”的报告,同学们也都希望物自己能做到文理交融,文理兼修,自觉接受美学教育,传承发扬书法国粹,提高个人国学修养。用青春点燃诗情“人生自有诗意,心底涓流不息”。读诗,有情丝,有情商,有情怀;颂诗,悟人情,知百味,见人生。  2018年5月12日,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大学生诗词学会承办的潍坊学院第二届诗词大会决赛在闻韶楼报告厅举行。比赛分大浪淘沙、智在必得、慧眼识珠、飞花令四个环节,通过九宫格找诗句、按类别答诗句、看沙画猜诗句和飞花令接诗句几种不同的比赛形式,既让参赛队伍角逐比拼,又带领现场观众领略诗词大观。“还是要有更多的活动和渠道让同学们关注并参与。”大学生诗词协会会长张锐这样告诉记者,“这也是我们想把诗词大会继续办下去并且做大做强的初衷和动力。其实在现场,从选手到观众,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感受诗词的美好意境,而且通过比赛积极思考,调动大脑的最强记忆去回忆和学习。”  2018年11月21日,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团总支在孔子学堂举办了“诗词中的潍坊”展示评选大赛,通过层层选拔,18支二级学院代表队最终进入决赛。参赛队伍将潍坊的风景、美食、民俗风情等与描写潍坊的诗词相结合,向观众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潍坊人文历史、经济民用、风俗景观、名人古迹等方面反映的文化变迁。“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不仅是潍院学子口口相传的佳话,更是诗人笔下志向的寄托,来自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风之彩队”,以风筝开篇,将观众带入无限的遐想之中。十笏园、风筝、肉火烧等潍坊特色,从选手们口中出来便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而是传统文化的代言,时时刻刻在学子们身边徜徉。  2017级经管学院的参赛选手李甜甜告诉记者,通过“诗词中的潍坊”这个比赛,她了解到很多关于潍坊的诗词,它们鲜为人知,却也是有滋有味的好诗。从诗词的角度看潍坊,确是“大美”。用青春演绎国学+专业的完美混搭2018年11月29日,建筑工程学院的孔子学堂活动《中国古典建筑的密码———传统文化中的“礼制”与“玄学”》正在开讲,主讲人朱磊老师以潍坊老城隍庙和十笏园为例,介绍了中国古建筑中所包含的“礼制”和“玄学”文化。一场学术报告让同学们从专业的角度了解“大美潍坊”。比如十笏园是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兼具南北方园林建筑的特点,其平面布局也体现了阴阳有序,象天法地的特点。还有一些建筑体现了“象数理”的玄学思想,如“稳如舟亭”,建筑设计巧妙,外形如船,引人遐思。朱老师用生动的图片和语言,向同学们介绍着潍坊的标志性景观,又从建筑学中选址、结构、布局、建筑形式、营造尺寸等要件,用古代文化视角进行剖析和管窥,让同学们真正了解潍坊古建筑之美。  当国学遇上外语专业,情况又会怎样?  每年外国语学院的孔子学堂活动都让人特别留意,“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的外院学子,也为儒家文化的更好传播精心准备着。2018年11月25日,外国语学院先锋话剧团和白鸽志愿者服务队一道前往潍坊于河敬老院进行“孔子学堂”系列节目巡演。巡演的节目为前期外国语学院孔子学堂“传唱潍院经典,品味鸢都风韵”文艺汇演所表演过的小品《洋媳妇》。故事以洋媳妇来到中国见到公公婆婆为开头,在经过一系列搞笑又引人深思的误解后终于化解问题皆大欢喜。“小品旨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在世界文化相互交汇融合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他们的指导老师说。用青春彰显和合之美2018年的孔子学堂活动还显示出强强联合的特点。  2018年11月4日,由经济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共同举办的“诵经典,扬传统”古诗文诵读大赛决赛在孔子学堂举行。来自各学院的20名参赛选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决赛。从《念奴娇·赤壁怀古》到《出师表》,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到《春江花月夜》,来自11个学院20名选手,用精心准备的服饰、课件,用反复磨炼后的吐字归音,用长久以来的诗意感悟,或铿锵有力或宛转悠扬地诵读经典,带观众体会国学魅力。强强联合加强了学院之间的联系,促进学院彼此友谊,用互观互学的方式实现了合作共赢的聚合效应。  法学院孔子学堂活动负责人阎心怡告诉记者:“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我们联合举办活动可以更大范围的扩大影响力,可以让大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想办法合力表达对国学的热爱。”记者还了解到“诵经典,扬传统”古诗文诵读大赛的初赛分成了两个会场,经济管理学院一个会场,法学院一个会场,不同的方式使同学们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同时也更吸引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继而去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为了提高广同学们对儒家思想和潍水文化的认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2018年11月27日,由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工程学院联合承办的“弘扬儒家思想,传承潍水文化”知识竞赛决赛举行。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等8个学院代表队最终进入决赛。比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互动答题三个环节,比赛内容涵盖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潍坊地理文化、潍坊名人轶事和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大板块,以此来考察各个代表队参赛选手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以及对潍水文化的了解情况。  我校满满一年的孔子学堂活动,带给潍院学子的,有“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务实要求,有“传承儒家文化,感受大美潍坊”的现实召唤,有对国学的时尚表达,更蕴含着青年对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2019,孔子学堂更精彩! (王辰羽 朱军 刘梅)

  • 立“明规矩”破“潜规则”

    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④   《聊斋志异·梦狼》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者梦见在外做官的长子白甲贪赃枉法,化身为虎,被金甲猛士擒拿。老者不放心,便让次子去探看。次子到那一看,大哥果然像父亲梦里一样为非作歹,便流泪苦劝,白甲却说:“你不知道官场的诀窍,升降之权在上司而不在百姓,上司喜欢就是好官,爱老百姓怎么让上司高兴呢?”   “不求百姓拍手,只求上司点头”,白甲所谓的“仕途之关窍”并不见于典章制度,却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不跑不送、降职停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这些被拥趸者奉为圭臬的“官场生存之道”,背离道德观念和制度规定,侵犯主流意识形态和法规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成为所谓的“潜规则”。虽然形式上隐蔽,但是当事人对其“效力”却十分认可。因为正是通过这种隐蔽所产生的规则替换,正式规则被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当事人能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所以“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无名无分却又大行其道,悖情悖理却又一路绿灯。   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成文的党纪国法还有所忌惮,可对没有写成条文的规矩,却赋予了可硬可软、可白可黑的复杂内涵,既可以任意曲解,也可以随意打破。有些人张口闭口“按规矩来”,可实际上这些“规矩”并非指不成文的优良传统、好的工作惯例和正确的政治标准,而是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潜规则”大行其道,白纸黑字的明规矩就成了“泥塑的菩萨”。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从根本上破除官场“潜规则”,关键在于让“明规矩”立起来、严起来。要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可能减少“明规矩”的空白点和模糊地带,不断压缩各种“潜规则”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把懂规矩、守规矩作为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形成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的大气候。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向“潜规则”宣战,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从我做起”。不想“被潜”,不仅要有“不信邪”的一腔正气,更要有“不跑不送”的身体力行。 (刘廷飞)

  • 为政有法度莫耍“官场术”

    为政有法度莫耍“官场术”———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⑤   所谓“官场术”,往往被用来泛指为了混入官场、混好官场而采取的种种手段和策略。作为一种与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并列的庸俗腐朽政治文化,“官场术”并非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所独有,古今中外皆不乏其身影。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某些诡道诈术,到二十四史“相斫书”中的尔虞我诈,从官场小说、宫斗剧中的“上位”秘诀,到热播美剧《纸牌屋》里的党同伐异,“官场术”对人心、对政治、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日益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有效净化,一度甚嚣尘上的庸俗腐朽政治文化被清风正气大力涤荡,留给“官油子”们闪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来看,仍有少数人对中央三令五申无动于衷,痴迷于权谋诡诈之术,为了争上位、保官位不择手段。有的自诩“做局高手”,搞权谋、耍手腕,勾心斗角、匿名诬告,把所在部门单位搞得乌烟瘴气;有的为人“刀切豆腐两面光”,其实笑里藏刀、口蜜腹剑,十足“笑面虎”;有的认为“最大的法就是领导的看法”,巧舌如簧、见风使舵,日常功夫都下在溜须拍马博欢心上;有的主张“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平时装聋作哑和稀泥,治下大乱还自顾自当“太平官”……可知,虽然“官场术”的表现不一而足,但说到底都是官迷心窍、“官念”作祟,其目的不外乎求官、做官和升官,其手段跳不出钻营、权谋和贪贿,既不光明正大、合规合法,也有违政德。试看,奉“官场术”为圭臬的都是哪些人?能力不足、德不配位者有之,得官不正、心存歪念者有之,眼馋心贪、得陇望蜀者有之,立场不坚、定力不强者有之,人浮于事、庸碌无为者有之,总之都是自认为走正途、凭实力“混不好”的,依靠组织、做老实人会“吃亏”的,才会挖空心思走偏门、找“捷径”。“官场术”是不健康政治文化的暗流,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让蝇营狗苟之辈得了好处,极易形成“破窗效应”,败坏政治生态,甚至造成逆淘汰的恶性循环。  为政有法度,莫耍“官场术”。这句话,是劝诫,是警醒,更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对自己的鞭策。 (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