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 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期次:第25期       查看:17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过去5年,我校师生员工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学校取得丰硕成果。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开辟专栏,用数字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和关爱服务学生等多个方面展示我校这5年来的发展变化,用学校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鼓舞广大师生员工,弘扬潍院精神,向全社会传递学校发展进步的自信心和正能量,为加快建成省内同类高校一流、优势特色突出的综合类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进,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业结构布局调整、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绩,学校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
  特色名校建设成效显著。2013年12月,我校被批准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确定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2个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英语等5个非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圆满完成。2016年6月,教育部专家组进驻我校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考察,专家组对我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
  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取得重要突破。201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省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等3个专业成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2014、2015年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别成为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专业。2016年12月,我校会计学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特殊教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等7个专业群全部被批准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立项数量在全省省属本科高校中位居前列。
  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成绩突出。在会计学等6个专业开设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专业开展了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与50多所国(境)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强化优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有8门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每学年选修网络通识教育资源学生达11000多人、276门网络课程、总访问量为7218860次,6000多个视频教程;教学资源总数为10156个;建成了1个教学控制中心、4个全自动录播教室、16个分布式录播教室、250个标准化教室;获省级以上教研立项115项,其中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2项,国家语委规划课题2项,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4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6项,包括重大招标课题2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5项。2017年获批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7项,省十三五教科规划立项,获批包括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12项,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均居省内高校前列。2014年获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6项;2016年获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教师教育工作亮点凸显。组织1607名师范类专业学生到奎文、潍城、安丘、临朐和高新五个县市区的169所中小学进行实习支教。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共有60名参赛选手获奖,其中一等奖13项。承担中小学教师全国培训1070人,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1050人;承担了教育部“国培计划”盲教育培训项目,成为全国唯一承办盲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高校。
  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冯滨鲁教授当选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窦青和魏晓笛2位教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姜军生、于云汉、曹慧和李英德等4位教授被聘为首届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魏晓笛教授成为首届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唐魁、杨婷、刘莉、朱晓琳4位老师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一等奖,年仁德教授等6名教师在全国首届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奖,高海杰等14名教师在山东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85个,其中潍坊学院———歌尔声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5年来,学生毕业率均在99%以上,年底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有56篇学士学位论文获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257项。计算机工程学院曹剑等5名在校学生组队参加2017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一举打破HPL计算性能世界纪录,赢得最高计算性能奖,又在HPCG项目中一举夺魁。(张丹琳)